
本项目已在民政部指定的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公益宝”平台发布,项目链接:
一、项目背景
残障人士由于肢体、语言、听力、精神、智力等方面的障碍,普遍缺乏一技之长,找工作到处碰壁。因此,经济上陷入困境,生活依赖于救助和接济,心理上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许多残疾群体内心希望能够像周围人一样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和参加社会活动,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增加收益,改善生存条件,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提升生命质量。本项目以优势视角和赋权理论为指导,创新打造“公益爱心+工艺匠心”的助残模式,统筹内外部资源开办特色工坊,将符合条件的残障人士组织起来,从“引能、赋能、使能、展能、聚能”五个维度开展特色活动,以“公益爱心”激发自主性,帮助服务对象消除负面情绪,建立积极心态,通过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创业就业的能力;以“工艺匠心”激发创造力,根据服务对象学成的技能进行分工合作,依托外部力量支持完善生产营销体系,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服务和产品,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进行宣传推广,增强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营销渠道,帮助服务对象获得更多经济收入,在支撑生存和安全保障的同时,更好地满足社会交往、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努力达成“残健融合×授渔帮扶”的公益目标。

二、受益人故事:“针心识艺”的幸福
第一次走进“幸福工坊”时,阿杰(化名)总是坐在最靠边的位置,指尖反复摩挲着衣角,连布艺老师递来的旧布料都不敢接。因腿部残疾,他常年待在家中,日子过得像堆在角落的旧衣服,皱巴巴的,没什么光彩。那时的他总说:“我连自己都照顾不好,还能做什么?”
社工小张清楚记得,初见那些裁剪下来的旧衣布料时,阿杰的反应满是局促——有柔软的棉质衬衫料,有带花纹的牛仔布,还有印着小碎花的旧裙子布,他捏着布料边缘,生怕一用力就扯坏了。“咱们先从拆缝线开始,就像给旧衣服‘松松绑’。”布艺老师拿着拆线刀,手把手教他挑开旧衣服的缝线,把布料铺平。起初,阿杰的手总在发抖,拆线时要么挑破布料,要么拆得歪歪扭扭,他盯着破损的布片,眼圈泛红,悄悄把布料往桌下塞:“我太笨了,根本学不会。”
但工坊里没有“放弃”的声音。老师会蹲在他身边,指着他拆好的一块棉布说:“你看,这块布拆得多完整,比昨天快了十分钟呢!”同伴会把自己磨得光滑的剪刀递给他:“用这个剪布不打滑,你试试。”慢慢地,阿杰不再抗拒——他开始愿意花一下午时间,把旧布料剪成规整的长方形;会在缝错挎包肩带时,主动找老师请教“怎么拆了重缝才不留痕迹”;甚至看到新同伴对着布料发愁时,会把自己画好的裁剪图纸推过去,小声说“按这个剪,不容易错”。
变化是从一双“沾着线头的手”开始的。过去总藏在袖子里的手,如今熟练地握着针线,指尖能精准地缝出笔直的走线,给收纳袋缝花边时会仔细对齐布料纹路,用旧牛仔裤改挎包时,还能巧妙利用裤兜做成内侧小口袋。更让人惊喜的是,他的眼神亮了起来。一次给布艺文创缝装饰扣时,他突然对社工说:“这是我妈以前穿的碎花裙改的,她要是知道能做成收纳袋,肯定高兴。”那是社工第一次听到他主动提起家人,语气里满是期待。
现在的阿杰,再也不是那个躲在角落的自卑者。每周工坊活动,他总是第一个到,帮老师把旧布料分类、熨烫平整;遇到初学的残障同伴,会握着对方的手示范“缝直线要盯着针脚走”;上个月的融力文创活动上,他还站在展台前,给参观者介绍自己的作品:“这个牛仔挎包是用旧牛仔裤改的,侧面的拉链是原来裤子上的,特别结实。”有人当场买下收纳袋,夸他手巧,他笑着说:“您放心用,缝了三道线,不容易坏。”说话时,他挺直了腰杆,眼里闪着光。
家里的阳台也变了样。阿杰把自己做的布艺文创摆在阳台的小桌上,有印着碎花的收纳袋,有带着补丁设计的牛仔挎包,还有一个小小的布艺挂件——是用他第一次成功改好的布料做的。“每天早上看到这些,就想赶紧去工坊,今天说不定能再改个新款式。”他说这话时,阳光落在布艺作品上,那些针脚仿佛都透着温暖。
对阿杰来说,旧布改造不只是一门手艺——是布料的“重生”,让他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是缝纫时的专注,让他忘了身体的不便;是身边人的认可,让他敢重新抬头看世界。而“幸福工坊”给的,也不只是针线技巧,更是一份“靠自己创造价值”的底气——让他从“需要帮助的人”,变成了能亲手把旧物缝成希望、把日子过出光彩的人。

三、帮扶方案
1.执行地点: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集中开展培训、工坊运营、市集活动,确保服务辐射区域内有需求的残障人士,降低参与交通成本)。
2.受益对象:无锡市梁溪区范围内,年龄18-60周岁、有就业意愿及基本学习能力的残障人士,优先覆盖低保户、重度残障家庭中的劳动力群体。
3.受益对象筛选标准:按照合规要求走访、评选,或通过逐级上报审批,客观评定 联合梁溪区各街道残联、社区居委会,通过“入户走访调研+个人申请+残联审核”三级流程筛选;优先选择有稳定参与时间、渴望通过技能改善生活的对象,确保帮扶资源精准触达真正有需求的群体,全程记录筛选过程,接受监督。
4.帮扶模式: 帮扶模式:采用“四能五步”递进式模式——
◦ 引能:通过“励心茶座”心理疏导活动,消除残障人士自卑心理,建立参与信心;
◦ 赋能:开设“巧手课堂”,传授布艺文创制作、服装修补等传统技能,同步教学直播运营、线上营销等网信知识,适配不同障碍群体学习特点(如为听障群体配备手语翻译);
◦ 使能:搭建“创艺工坊”线下空间,提供材料、设备支持,组织残障人士分工协作,完成文创产品制作与订单承接;
◦ 展能:通过“筑梦直播”“公益市集”,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广产品,打通“制作-销售”闭环,同时邀请爱心企业对接合作,拓展长期就业渠道
5 预期效果:项目周期内,帮助至少20名残障人士掌握1-2项实用技能,其中15人实现灵活就业(如线上接单、市集销售)或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打造“爱心E+艺”助残品牌,吸引超500人次公众关注,推动残健融合认知提升;建立1个可持续运营的“创艺工坊”,形成“技能培训-产品输出-收益反哺”的良性循环,让帮扶效果长期延续。

四、项目预算

五、执行计划
1. 筹款期:开展线上募捐,同步宣传项目助残目标,吸引公众捐赠。
2. 引能阶段:举办励心茶座,建立信任关系,引导残障人士建立积极参与动力。
3. 赋能阶段:每月2次巧手课堂,开展布艺文创、服装修补等技能培训及技能大赛。
4. 使能阶段:完善创艺工坊运行,安排残障人士分工制作文创品、承接服务。
5. 展能阶段:开展筑梦直播,拍摄短视频、直播售品,提升品牌影响力。
6. 聚能阶段:举办公益市集、义卖,邀请爱心人士参与,拓展营销渠道。
7. 结项阶段:完成项目成效评估、财务审计,公示成果,处理剩余财产。
8. 效果:助残障人士学技能、拓就业、增收入,推动残健融合。
六、执行能力说明
1.执行团队:本机构具备承接公益慈善项目的资质和实力,由社会工作师、工艺美术师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组成的项目团队,连续5年执行授渔助残公益慈善项目,在文创技能传授、特色品牌打造、营销渠道建设和网络直播推广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2.服务对象:许多残障人士内心都希望自食其力,有强烈的学习、工作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意愿。这种内在动力使得他们积极参与项目活动,为掌握一技之长付出努力,从而增加了项目成功的可能性。
3.志愿者:志愿者们为残疾人提供关爱、帮助和支持,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协助残疾人,如在巧手课堂中帮助进步慢的伙伴突破技能提升障碍,在各类活动中给予残疾人陪伴和鼓励,增强了项目的实施力量。
4.文创专家与工艺大师: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梁溪区天公作美文化艺术馆等单位的非遗传承人和工艺大师参与专业技能教学和实践辅导,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七、发票索要说明
尊敬的捐赠人,您可以在捐赠后3个月内,登录“个人中心—我的捐赠票据”进行在线申请,申请后系统将统一开具并发送至相应手机号码。当年12月的捐款,请在12月31日前申请开票。您也可在个人中心查看处理进度。如已通过个人中心申请,请耐心等待。如果超出3个月,或晚于当年12月31日,系统将不再接受开票申请。
八、善款接受单位
无锡市慈善总会(无锡市慈善联合会)
九、爱心倡导
每一份微小善意,都是残障朋友逐梦路上的光!
您的一次捐赠,能帮他们掌握文创制作、直播营销等技能,推开就业之门;您的一份关 注,能让更多人看见残障群体的才华,助力残健融合。
期待您伸出援手,让残障朋友的技能成为底气,让努力拥有回响!
本会郑重提醒广大爱心人士:本会从未开展任何以“捐赠返利〞、“做任务返现〞或“第三方代捐”等形式的捐款活动,请大家提高警惕,如遇此类行为请一律不要相信,并及时向本会和公安机关进行反映。